广告商赚的什么钱?
用户并不直接付钱给广告商, 用户们在App里逛来逛去, 消耗的服务器的内存和带宽, 这都是平台的成本, 是广告商的支出. 广告商的利润来自投放商, 投放商的利润来自转化, 转化率越高, 广告商的单价越高, 投放广告的无效展示越.
基于赚钱的动机, 一方面, 广告商应尽力留住用户, 当内容质量差, 用户体验差, 用户就会流失, 平台一定会设计一种机制, 提高用户留存率, 提高用户粘性, 有用户才会有投放.
另一方面, 广告商需要兼顾广告展示, 它一般都会影响用户体验, 但如果广告展示的内容和用户的兴趣相关, 用户就会更容易接受, 甚至会主动点击, 这就是个性化广告. 个性化广告的目的是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对投放来说, 每次广告展示都是成本, 但只有转化才是收入. 平台和投放都需要知道用户真正喜欢什么, 或者经过"忽悠"后, 用户可能会喜欢上什么, 因此平台需要搜集用户的信息, 这种机制往往是以用户的隐私为代价的.
除了广告展示之外, 隐私是可以售卖的. 我国对隐私的保护办法形同虚设, 我可以简单展示其常见的法律规避方式.
第一是用户协议迷宫设计, 用户协议本不必很复杂, 越复杂的用户协议表示其利用用户隐私获利的方式越多, 隐私利用程度越高.
第二是合作伙伴的事, 怎么能叫买卖, 隐私数据不能买卖, 却可以交换, 不能用贝壳换羊, 但是可以用猪来换羊.
第三是假装数据匿名化, 我王五的信息搜集时去除了名字, 入库时存了 手机id+地址围栏+年龄+职业+兴趣爱好, 这能保护王五的隐私吗? 即便王五更换了姓名, 甚至变了性, 投放仍然能识别.
尽管我们总把去广告当作卖点, 但真诚的说, 许多国产App的广告位是固定的, 它宁可显示黑屏也不轻易跳过其展示广告位. 保护自己的隐私, 这才是避免扰人广告的根本之道.
保护隐私比去除广告更重要, 我可以向您简单的证明这一点, Adguard官方的中文区黑名单规则里, 去除广告的规则不到10w条, 而跟踪拦截规则超过了40w条. 某聊天软件里的广告展示相对克制, 而它的广告收入却远高于许多其它企业, 说明它的其它收入渠道远高于直接的广告展示.
贴心的管家
购物平台总是能猜到我想要买什么, 真的是这样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变得如此浅薄而易猜, 呆板木讷的高学历程序员们即使一群人凑一起也不应知道刚浇完花突然肚痛坐在马桶上逛淘宝的我是想买情趣内衣, 即便我多看了几眼, 这也不代表我有此需求, 甚至即便收藏了也不表示什么. 事实上我的确也有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 但平台从未给我推送过相关广告, 因此, 我不认为这些平台真正的了解我. 它们嘴上说着"你喜欢这个", “你需要这个”, 但实际上, 它们说的是"我想卖这个".
这些"管家App"蛰伏在我们身边, 一边提供一些便利, 一边搜集我们的信息, 一边推送广告, 一边卖我们的隐私. 它们并非毫无二心.
赛博城府
介于我们的"贴心管家"并没有谁真正的贴心, 反而处心积虑的搞钱,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隐藏自己, 保护自己的隐私, 克制手机App的隐私泄露, 让App们猜不透您喜欢什么, 这种能力可以被称为赛博城府.
借助Adguard私人服务, 您可以轻松的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