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希望屏蔽广告
Categories:
广告商的利润来源
- 广告商的利润并非来自用户,而是来自广告的投放方。
- 投放方的利润则来源于实际付费的客户,而非观看广告的用户。
所谓的“转化”是广告观看者转化为实际顾客的过程。转化率越高,广告商的单价越高,有效投放的概率也越大。由此可见,提高转化率是资本追逐的目标之一,也正是“个性化”广告广泛应用的原因。
个性化广告
多少人真正见过不带任何定语的“关闭广告”按钮?这样的选项几乎难以见到。我们常见的“关闭个性化广告”按钮在点击后真正的效果是什么?广告是否减少了?广告的关联度是否降低了?
需要对“个性化”和“广告”分开讨论。
什么是个性化
个性化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用户设备通过操作系统漏洞,极尽可能地搜集用户信息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之后进行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例如,一个使用国产手机和国产应用的用户,居住在中国,每月房租、水电、交通开支外略有盈余,偶尔关注长辈健康及老年病预防等问题。只需推送一个老年病引发家庭经济压力的短片,即便实际风险很小,用户也可能会选择购买高额保险。
在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里,个性化广告针对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行投放,表面上实现了双赢。然而,不少人会发现,自己购买的许多物品实际上并不需要,却仍占据着家中宝贵的空间。这正是个性化广告的迷惑之处——它的最终目的是广告商的利益最大化。
广告
广告的本质是“广而告之”,以传播产品信息为目的。广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确实认为用户需要的产品,另一种则通过认知偏差让用户认为自己需要它。市场上充满了这类消费陷阱——那些你以为是潮流的东西,可能仅仅是因为投放策略而出现在你身边。在不经意间,广告对注意力的打断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专注,甚至让人忘记原本的计划。我们有多少人曾打开手机准备做一件事,却发现自己最终在购物软件里,或观看与初衷无关的内容?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记住,甚至即便用户讨厌,广告商只要能在记忆中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便算成功。正是这种逻辑,让我们日常接触的广告逐渐偏离原始目标,甚至不惜使用令人反感的方式来达到目标。这种无止尽的骚扰是否必须被忍受?更好的做法是主动抵制广告的打扰。真正需要产品时,我们会主动寻找,而不是让广告来告诉我们需求。
如何避免信息过载的影响
最真诚的建议是,不要只将关注点放在广告拦截上。尽管广告拦截是产品的一大卖点,但保护隐私、专注时间、节省注意力成本才是更为核心的价值。学习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的信息尤为重要。广告商们只有在无法识别用户行为时,才会谨慎地展示更大众化的广告。保持隐私,控制对各类 App 的数据分享意愿,我们称之为 赛博城府.
使用 AdGuard 私人服务,您将能够轻松实现这一目标。